- 時間:2022-06-13
- 點擊:1560
- 來源:新甘肅
“木本水源——黃河流域史前文明展”亮相省博。
脈羊齒、普氏羚羊頭骨、龜背狀刮削器、藍田人頭骨化石、渦旋紋彩陶罐、狩獵紋罐……今天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在省博物館精彩亮相的“木本水源——黃河流域史前文明展”以一件件有著時間印記的標本、精美的文物,生動述說著波瀾壯闊的黃河流域演進歷史。
展覽由省文物局指導,省博物館主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和山東博物館等“黃河流域博物館聯(lián)盟”單位支持,以時間為經(jīng),空間為緯,分共生、共融、曙光三個部分,以200余件(套)黃河流域史前文明代表性珍貴文物,輔以圖版、多媒體、模型、標本等多種展示手段,全面展現(xiàn)了黃河流域從一萬年文化史到五千年文明史的演進歷程,實現(xiàn)了黃河流域博物館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以及對黃河文化遺產(chǎn)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的闡釋與傳播,為更好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以及區(qū)域文明演進路徑等具有重大意義。展覽將展出至9月11日。(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白堊紀甘肅狼鰭魚化石。(甘肅省博物館藏)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盆。(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仰韶時代石磨盤、磨棒。(河南博物院藏)
家豬馴化體形變化圖。
石祖(四壩文化)。(甘肅省博物館藏)
黃河流域出土的彩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