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4-21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文縣玉壘大山深處,巴巴溝隱匿山谷,壘石筑房。
徽縣稻坪村的尹家大院。
隴南特色民居建筑。
青木川古鎮(zhèn)中的民居建筑。(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隴南武都區(qū)琵琶鎮(zhèn)張壩村的民居是典型的隴南木架子房原型,四合院建筑結(jié)構(gòu),多依山而建。從上空俯瞰,張壩村的房屋,形成了一個“壽”字。
劉吉平
【編者按】
甘肅各地有許多有特色的住宅,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居住類型與不同的文化藝術(shù)和建筑特色。雕刻精美的門窗、繁復細膩的梁柱裝飾、寓意吉祥的圖案紋樣,每一處都凝聚著匠人們的心血和智慧。許多遺留下來的傳統(tǒng)建筑不僅是人們居住的場所,也是人文藝術(shù)的傳承,讓我們在駐足欣賞的同時,能深刻感受到中國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從本期起,甘肅日報策劃推出“甘肅古建筑”主題系列欄目,帶大家去探尋我們身邊的古建筑和民居等,發(fā)現(xiàn)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探尋時代的變遷與文化的傳承。
沿著隴南、川西北至川南、滇地南下,既與茶馬古道相對應(yīng),也與“藏彝走廊”及南方絲綢之路相融合。隴南正處于農(nóng)牧交錯、民族融合的大通道上,文化的“多元融通”與民族的“和合共生”,給予了隴南豐富多彩的民居文化遺存,板屋、碉樓(碉巢)、土屋、瓦屋成層壘狀交錯分布、相互輝映。
榻板房和木壘民居建筑體現(xiàn)著別具特色的氐羌文化
地處陜甘川毗鄰區(qū)域的白龍江、小岷江流域,是草原游牧與旱地農(nóng)耕文化交匯、并存區(qū)域,是“藏羌彝文化走廊”北段的核心區(qū)域。沿著這條寬闊的民族融合、文化交匯廊道,即可清晰繪制出古氐羌民族交流、變遷的歷史軌跡。
社會學學者費孝通認為我國歷史上主要存在三大民族走廊,即“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南嶺走廊”。藏羌彝走廊研究專家李星星將其豐富和具體化,提出“二縱三橫”走廊構(gòu)架概念,“二縱”為藏彝走廊和土家—苗瑤走廊,“三橫”為壯侗走廊、阿爾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甘肅省隴南市正好處于古氐羌走廊和藏彝走廊的交匯點上,這個交匯點是北部農(nóng)耕區(qū)域與西南高原地區(qū)民族與文化發(fā)生聯(lián)系的通道和橋梁,民族和合共生與文化多元融通特征十分鮮明。
白龍江流域是古代西戎人的腹地,西戎與秦人的沖突當中,好戰(zhàn)的戎人因地制宜,建“板屋”以避戰(zhàn)亂之禍,對于秦人“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在“板屋”中輾轉(zhuǎn)反側(cè)、心煩意亂,思念的痛苦不言而喻?!赌淆R書·氐傳》敘述仇池氐的住宅建筑:“氐于上平地立宮室、果園、倉庫,無貴賤者皆板屋土墻,所治處名洛谷?!卑l(fā)源于洮河上游的寺洼文化遺跡是氐羌文化的載體,洮河、渭水至白龍江及西漢水上游流域,分布著眾多的寺洼文化遺址,這正是氐人遷徙的主要線路。無論氐還是羌,為了自己部落的生存,與戎人、與秦、與漢、與外部落……紛爭、鏖戰(zhàn)、融合,在這種狀態(tài)下,民族文化的融合就成為必然。
古氐羌人從河湟沿洮河、渭水、西漢水及白龍江和岷江流域南下,在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融合中,將北方穴居與南方巢居結(jié)合,創(chuàng)造了土墻或石墻為基,木壘為架的“板屋”。《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弊钸t至漢代,板屋已在西固、仇池、宕昌、鄧至(四川省北部)等地普及?!稉?jù)鞍錄》載:“首陽(今渭源)城內(nèi)居民僅數(shù)百家,蓋屋皆以亂石壓木片,僅蔽風雨,板屋之故俗也?!边@種以木板敷頂?shù)摹鞍逦荨彼追Q為“榻板房”。一層用土夯或石砌做方形封閉墻基,正面以切削方式留門開窗,二層三面環(huán)繞木骨泥墻或木板,前面敞開或留門窗,屋頂敷以相錯杉板,以石頭壓之?!赌淆R書·氐傳》載:“氐,無貴賤者,皆板屋土墻。”在我省的迭部、舟曲、宕昌、文縣,如今還能夠見到零星的“板屋”遺存:底層以石砌或土夯墻體,用于住人和圈畜,上層用籬笆封閉,放置雜物,各層之間獨木梯上下相連接,即所謂的“木石兼用之干欄”。
與“榻板房”同源的板屋的還有“木壘”,“木壘”又稱“木籠房”“土屋”“洞屋”,即低層的“邛籠”。《北史·宕昌》:宕昌羌“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牦牛尾及羖羊毛覆之”。“木籠房”以石為墻基,先立柱,再用土坯砌墻或用沙礫土筑墻,柱上架梁,梁上鋪木板、藤條或竹子,上面鋪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稀泥,再放細土捶實而成,不漏雨水;部分延伸為二層或三層,房頂可作曬場。依山而建者,后墻壁可直接利用山體的原生沙礫巖作墻。鄰里之間共享墻體,上下互為支撐,下一家的屋頂即為上一家的場院,全村房屋不設(shè)院墻“四圍無障蔽”、集中連片相互連通,有“通迥之屋”之稱。“木籠房”整體架構(gòu)十分寬敞,但窗戶窄小,屋內(nèi)光線昏暗。
許慎《說文解字·說文七下“宀”部》云:“宕,過也,一曰洞屋,從宀;”“宀,交覆深屋也”?!安姥砸?,從日從曰,一曰日光”。“宕昌”即有日光的洞屋。“宕昌”屬雍州,為古西戎世居地。商、西周為羌人居地。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在今宕昌、舟曲一帶建羌道。在與夷人的沖突與融合中,宕昌羌人將北方穴居與南方巢居進行有效結(jié)合,創(chuàng)造了相互連通防賊防盜、適應(yīng)高寒潮濕環(huán)境的“木壘”。“木壘”和“木籠房”在今宕昌縣境內(nèi)主要集中在沙灣、新寨、官亭、兩河口等地。
民居建筑的演變和發(fā)展與所處的自然地理空間及其所對應(yīng)的文化類型密切關(guān)聯(lián)。宕昌縣處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陰濕區(qū)域,喬木少而草原遼闊,氣候干旱寒冷、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墻體寬厚、相互通達、冬暖夏涼、可聯(lián)防盜賊侵襲的“木壘”群落,便成為當?shù)孛癖娋幼〉淖罴褕鏊?。宕昌梓潼文昌廟《大明重建梓潼文昌廟帝君廟紀》載:“……蜂房相聚,千有余家。”從遠處看,狀如蜂房、層層疊疊、鱗次櫛比、錯落有致。
從郎木寺、迭部、舟曲,到岷縣、宕昌、武都、文縣,再到四川廣元以及平武、九寨,“榻板房”和“木壘”作為典型的干欄式民居建筑樣式,沿白龍江流域一直延伸到川西,這與從西北高原遷徙河谷,由游牧轉(zhuǎn)向農(nóng)耕的羌人從河湟入蜀的路線是一致的?!澳緣尽痹诖ㄎ鏖_始與周邊民族習慣和建筑樣式融通,發(fā)展為“邛籠”?!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冉駹夷者……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余丈,為邛籠?!?/p>
從白龍江源頭到四川,再到云南境內(nèi),民居建筑沿著“蜀道”“藏羌彝走廊”“茶馬古道”等文化廊道不斷延伸與發(fā)展,見證著氐羌文化在不同地域的適應(yīng)與變遷。
商鋪瓦屋體現(xiàn)著秦早期文化與西漢水上游商貿(mào)融合
西漢水是流經(jīng)隴南的一條重要河流,也是一條綿延曲折的歷史長河,它是嘉陵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在古代,秦人進入西漢水上游以后,多居住于“板屋”,穆王時“戎狄不貢,王乃西征犬戎”,戎人“修習戰(zhàn)備……故此數(shù)郡,民俗質(zhì)木,不恥寇盜。”簡約樸素而實用的“板屋”也就成為民眾最理想、普遍的棲息場所。
但是秦人并非完全沿襲了戎人的板屋建筑樣式。從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遺址、西漢水流域漢代墓葬中出土的瓦當、飲器陶屋等分析,秦漢時期,該地區(qū)瓦屋及其院落形制已經(jīng)十分健全。四角攢尖頂閣樓的雙面坡瓦屋模型、單體雙面坡民居模型,清晰地顯示了那個時期西漢水上游流域?qū)m闕與民居建筑的樣式。
隋唐以來,“祁山道”和北茶馬古道貫通了南北絲綢之路,便利的交通為南來北往的客商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秦先祖在西漢水上游牧馬,為后來鹽官鎮(zhèn)騾馬市場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鹽官成為西北騾馬交易的商業(yè)重鎮(zhèn)。窄門面、大進深,中軸線與街道垂直的“騾馬店”成為過路的商隊、馬幫便捷、舒適的居住場所?!膀咇R店”多為一進四合院,三明兩暗堂屋為主人所居,兩廂房則為客商和騾馬休憩之場所;“馬在廄,摧之秣之。君子萬年,福祿艾之。乘馬在廄,秣之摧之。君子萬年,福祿綏之?!睅R槽頭乃人丁興旺、萬年安康、福祿相隨之象。臨街的倒座前庭辟為臨街商鋪,后室做書房兼儲藏室,昭示著商戶內(nèi)儒外商、誠信做人的使命與擔當。
宋代儒學推崇天人合一、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宇宙觀、社會觀、道德觀,“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寬”的認知理性到實踐理性,在西漢水流域民居的空間布局和居住秩序得以充分展現(xiàn)。不論貧富,宅院布局基本統(tǒng)一,布局和功能上講究尊卑有序和長幼有別。一般人家為一進院落,富貴人家宅院多為兩進,人丁興旺的大戶則為三進、四進。各進之間用過廳或垂花門隔開,前后院東西各有廂房,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屋各自獨立,互不連接,但四面房屋都有廊道相通。大門一般設(shè)在宅院左下角,進入大門后經(jīng)過門道和小天井,迎門設(shè)一影壁,左轉(zhuǎn)九十度,穿過二門(垂花門),才進入正院或序院。一進院落主廳直接與倒座相對,二進院落主廳與過廳或垂花門相對。大門多坐院之東南,廁所置于院之西南角,院內(nèi)雨水則通過西南“水窗眼”匯流于院外。四合院大門多采用屋宇門形式,門框、門扇堅實厚重,造型簡約樸素。采用此種門的實用目的有二:一是倒座后墻堅固高峻,在此開門封閉安全。二是大門形制簡樸,藏拙不顯豪富。
黃土夯墻體、木板或青磚封前檐、大青石砌臺階、素面雕飾門窗及構(gòu)件——原生態(tài)的材質(zhì)與色彩。大門門楣上寫的“耕讀第”“清平居”“樂勤居”,彰顯了從古到今人們樸素的文化傳承和理想的人生期待。
高墻封閉的院落、主次分明的架構(gòu)、對稱和諧的布局,長幼有序的居住秩序。北方四合院的莊重大氣,南方干欄式建筑的婉轉(zhuǎn)柔美被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更深刻地體現(xiàn)了西漢水上游流域民族民間文化厚重結(jié)實、樸素大方的歷史品質(zhì)。
驛站和客棧體現(xiàn)著明清茶馬古道遺風
蜀道之祁山道由甘肅天水出發(fā),越過祁山,經(jīng)鹽官、西和、紙坊、成縣,在徽縣并入陳倉古道。自秦漢始,至民國末年,秦州商人沿祁山古道至徽縣縣城再轉(zhuǎn)去青泥嶺,進而沿嘉陵江南行至陜西略陽然后入川,這是北上隴西、南下四川、西達甘南、東去陜西必經(jīng)官道。土質(zhì)肥沃、雨量充沛、物產(chǎn)豐富的徽成盆地,隨著商業(yè)繁榮和移民涌入,不同地域間的文化在這里碰撞、交流、融合。
文化交流與融通一直伴隨著商貿(mào)往來默默進行著,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最終形成了相互融合的民居建筑格局,直至清末民初,嘉陵江流域的茶馬貿(mào)易依然存續(xù),直至20世紀初,北茶馬古道沿線商賈云集,驛站、客棧林立。
地處隴南徽縣泥陽鎮(zhèn)西街的張家大院,被當?shù)厝朔Q為“縉紳院”,是典型的晉商貿(mào)易文化的重要歷史遺存。清道光二年(1822年),山西省徐溝縣的貨郎張述來至泥陽鎮(zhèn),由于經(jīng)營有方,百十年間相繼開設(shè)了“晉升泰、晉升海、晉升茂、晉升公”等商號和會館。
“縉紳院”分為內(nèi)宅和外院兩部分,外院由南房院門、影壁、內(nèi)宅、南外墻組成,南房兼作書房或客廳。過廳將院落分為內(nèi)外兩宅,過廳寬敞明亮,為各種活動中招待客人的場所。內(nèi)宅北房為正房,是祭祀、議事的場所,為院落主體建筑,高大而豁亮,面闊三間,東西兩側(cè)耳房,為宅主人居住。院內(nèi)鋪磚墁甬道,連接各處房門?!翱N紳院”主體建筑中的磚雕、木雕、脊獸,還有門口的石獅,繁密精美,無不體現(xiàn)了濃厚的晉商文化特色。“縉紳院”磚雕主要薈萃于照壁和一些墻體中;木雕集中于牌坊、東西廂房、戲樓、正廳等建筑的斗拱、雀替、掛落、梁柱、門窗、欄桿之上;石雕則匯集于墻基、壁芯、抱鼓石、欄桿、柱礎(chǔ)、香案等處。這些不同類型的吉祥圖案,一方面具有裝飾功能,一方面蘊含了地域文化內(nèi)涵,表達了人們對生命價值的關(guān)注、對家族興旺的企盼和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向往。
位于徽縣嘉陵鎮(zhèn)稻坪村的尹家老宅古民居群落,至今約300年歷史,清代初期,尹氏兄弟尹守業(yè)、尹守魁二人從蜀川移居嘉陵鎮(zhèn)稻坪村,自此繁衍生息,經(jīng)商入仕,耕讀傳家。尹家宅院共有宅院、客房、祠堂、老爺故居、繡樓、西院六個部分,一進數(shù)院,院院相通。木雕匾額是尹家大院的亮點,主體建筑皆有木雕匾額。大門匾額“敦仁厚禮”出自《易經(jīng)·系辭傳》:“安土敦乎仁,故能愛。”這是尹家家族誠懇、厚道、重禮義、物順其情的古訓家風。正對大門南廂房鐫刻“善有余慶”,一個家庭的嘉言善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后代的思想觀念。尹家建立宅院之始,便希望將以善立身、擇善而教,以學求進的良好家風傳承給子孫后代。相對下屋的“三聲永緒”,是家中人丁興旺,耕讀傳家的祖訓。偏房門楣上方“山明水秀”匾額與門廳對聯(lián)“青山綠水千屏畫,厚德敦仁一部詩”相得益彰。老爺故居的“翁歸舊家”則體現(xiàn)了耄耋老人“不用問田園,十載歸來故舊歡”的恬淡、平常心態(tài)。尹家老宅所有匾額周圍配飾雕刻彩繪以山楂、牡丹、書卷、芭蕉扇、笛子、卷軸組合的清供圖,蘊含著豐富的象征寓意。匾額與雕飾相搭配,賦予了尹氏家族樸實、堅韌、知性的精神特質(zhì)。
平洛鎮(zhèn)中寨村是康縣通往西和、禮縣、天水、成縣及武都的樞紐地帶,即北茶馬古道線路的交匯之處。雍家是中寨村大家族,在其遺留的“長發(fā)其祥”匾額的院落當中,可以窺見其一斑。院落臨近公路,兩層架構(gòu),一明兩暗,中間一間帶廊檐,廊檐一直通頂,兩面耳房突出于廊檐,與金柱齊平,為康縣常見的金柱與檐柱合二而一的“鎖子房”。最具代表性的是中間一間,廊檐一樓不封頂與二樓通透,雀替、門楣上皆有精美雕飾,寬大的門楣上雕刻“長發(fā)其祥”四字,字體厚重大方,匾額四周飾以虬龍紋樣和回文紋樣。在匾額的外圍,左右飾以透雕吉祥紋樣,一幅為“一品清廉”:一束枝繁葉茂、次第盛開的荷花插于梅瓶之中,花瓶四周彩帶纏繞,近旁擺放的卷軸畫讓畫面具有了濃厚的書卷氣息,圣潔、清廉、出淤泥而不染的文人品質(zhì)躍然于畫面之上。
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從穴居到巢居,民居建筑始終在不斷地融合與變遷,但積淀著豐富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符號語言則被完整地保存和傳承下來。寓意豐富的部件雕飾、靈動優(yōu)雅的架構(gòu)體系、和諧知禮的庭院空間、“天人合一”的環(huán)境觀念,隴南民居在不斷的變遷與融合中,呈現(xiàn)出豐富的多民族文化和合共生的特征。
?。ㄗ髡邌挝唬弘]南師范學院)
[本文系2023年度隴南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共同富裕目標下隴南鄉(xiāng)村旅游資源創(chuàng)新性開發(fā)研究(23LNSKO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