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4-30
- 點(diǎn)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文\李萍
核心提示
春風(fēng)十里,臨夏紅園廣場的小紅傘次第撐開,絢爛綻放,這里也成了臨夏最具煙火氣的打卡地。廣場上美食匯聚,煙火升騰,一頂頂紅彤彤的帳篷如春日綻放的花朵,連綴成一片流動的煙火畫卷。小紅傘下琳瑯滿目,這里有攤主情懷的棲息與食客的雙向奔赴,不僅成了河州美食的聚集地,更是臨夏美食文化的微縮景觀。
碳水之樂
油黃面白的河州包子,包子褶子有棱有角,那些褶子像一朵花,打著旋散開又收緊到頂,餡料豐富,糖的、韭菜的、洋芋的、胡蘿卜的等,有些口味刁鉆的食客,還會專門來找自己喜歡的麻腐包。
一位食客在打聽麥穗包,一聽就知道是美食家。因?yàn)辂溗氚邮潜0沧宓奶厣珎鹘y(tǒng)美食,是以青稞及其他輔料為餡的包子,因?yàn)榍囡屑竟?jié)性,所以市面上鮮有。攤主并不會敷衍,認(rèn)真地說麻腐包和麥穗包都沒有,棗包子有,買上一個,軟和香甜,香得很。
河州傳統(tǒng)包子每一種都獨(dú)具風(fēng)味,是本地人與游客爭相購買的“碳水快樂”之源。
糜面焪鍋也是奪人眼球的碳水化合物,老人們很喜歡吃,口感沒有蛋糕那樣綿甜,有點(diǎn)粗,但是可以說是雜糧中分泌多巴胺的碳水化合物。小孩子好奇、年輕人會驚訝,因?yàn)樗麄儧]有見過也沒有嘗過,上了歲數(shù)的人則會買,因?yàn)檫@是兒時的味道,還有一縷淡淡的鄉(xiāng)愁。
雜面焪鍋和青稞花卷也讓人眼饞,卷著苦豆(香豆)和胡麻粒,油汪汪的,酥脆爽口,愛吃的不亞于鍋盔和糖酥饃,畢竟味道各有特色。
當(dāng)然,最吸引外地游客的則是河州油炸馃馃和馓子。小紅傘下的油馃馃也分外好看,攤主用靈巧的雙手,將一個個看似普通的面團(tuán),變成了花形豐富、造型別致的美食藝術(shù)品。他們做馃馃的技藝嫻熟、“妙筆生花”,將一塊不起眼的方形面皮,經(jīng)翻轉(zhuǎn)、揉、捏后成一朵花,再貼鍋放入,在滾燙熱油里不斷盛開、飛舞,一翻、一攪、一撈,造型精美、色味俱佳的油馃馃出鍋。油炸馃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攤主心靈手巧、精湛廚藝的形象代言,只要油炸馃馃做得好,那廚藝肯定不一般。
據(jù)說,臨夏地區(qū)油炸馃馃起源于明清時期,是當(dāng)?shù)厝罕娬写e客的必備面點(diǎn)。時至今日,油炸馃馃技藝日漸完善,是一種饋贈賓客、親友的特色食品。獨(dú)特的地域文化加上勞動人民的心靈手巧和傳承發(fā)揚(yáng),使這里的油炸馃馃衍生出了獨(dú)特的花樣,最常見的有姜片、龍粿、反扣等,除了拼花的龍、倒柳樹、秋菊、鳳凰等樣式,還有受本地牡丹文化影響推出的各類花朵樣式,經(jīng)油烹炸后,即成了一件件千姿百態(tài)、色味俱佳的美食精品。
甜食之妙
升騰的美味,熱情的吆喝,你來我往的食客,相聚在小紅傘下,甜醅、粘糕、醪糟湯、粽子、八寶飯……各種臨夏傳統(tǒng)甜品小吃,吸引著食客停留購買。
一份粘糕,紅棗兒在糯米間顯得尤為養(yǎng)眼,老遠(yuǎn)看到青青的竹葉包裹的一個還未打開,一個已切開了。竹葉托底,刀沾涼水,二指寬的一刀下去,再改刀,后切塊,一塊一塊入餐盒,上秤,一般都八九不離十。賣家的手就是秤,一斤或兩斤,基本差不離。
粘糕切一下就要沾水,否則會黏刀,切時有技巧,力道要恰到好處,不能使蠻勁,要“哄著切”(就是切得很小心)。蜂蜜水老早就裝好了,粘糕切好一起放了蜂蜜,食客心滿意足而去,賣家繼續(xù)切粘糕,一天能賣出三個籠屜一樣大的粘糕,皆大歡喜呢。
粽子也是竹葉包著,三角形的,臨夏人一般喜歡糯米做的原味的,切了打包帶走。
甜醅是用青稞或燕麥發(fā)酵而成,酸甜可口,不僅是傳統(tǒng)美食,更是四季皆可享用的絕佳選擇;甜醅做法也簡單,只是掌握不好溫度會呈現(xiàn)出酸甜不一的口感。幾碗麥子去皮,煮熟,晾溫?zé)岷?,拌上酒曲,拌勻,包好,放在熱處。三兩天后,揭掉缸蓋,那些麥粒彼此之間黏糊著,用食指捏起一小撮,放在舌尖,品咂一番,一股酸酸甜甜的香味,也在屋子里漫開。
河州宴席上不可或缺的八寶飯,色彩豐富,香甜軟糯,口感豐富,是臨夏的特色美食,也是河州非遺八大碗之一。以白糯米或黑糯米為主料,搭配紅棗、葡萄干、蕨麻、核桃仁等多種干果甜品。制作時,先將糯米浸泡、蒸熟,拌上白糖、蜂蜜等調(diào)料。再在碗底用干果擺出各種造型,鋪上一層糯米飯,中間夾上豆沙等餡料,最后再蓋上一層糯米飯,上鍋蒸熟后倒扣在盤中,淋上蜂蜜、撒上白糖即可。河州八寶飯是招待賓朋時備受歡迎的美味佳肴,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祝福。
辣口之爽
小紅傘下每一個攤位各有特色,各自吆喝,各有各的買主,地道的釀皮、高擔(dān)釀皮、青海釀皮,讓釀皮有了可選口味,還有牛筋面、米皮、蕎粉與燕麥揉揉也是辣口的碳水化合物。
釀皮是臨夏人最愛的風(fēng)味小吃之一,經(jīng)過水洗的釀皮,口感柔中帶勁,搭配上香辣調(diào)料,一口下去,清涼開胃,無論是作為主食還是零食都超合適。
釀皮攤前也是顧客最多。雖說釀皮在隴上各處都有,但臨夏釀皮別具風(fēng)味,主打水洗,一則有面筋,二則那油潑辣子、蒜汁、芥末和糧食醋,讓釀皮的地道風(fēng)味很受當(dāng)?shù)厝撕屯獾厥晨偷南矚g。釀皮說難做也不難,就是把面粉加點(diǎn)鹽和面揉好后,放在水盆里捏擠,將面團(tuán)里的面水捏擠出來,只剩面團(tuán),而后在面水里兌點(diǎn)堿水,反復(fù)攪動至不稠也不稀的狀態(tài),舀一勺面汁倒進(jìn)涮鍋?zhàn)樱ㄕ翎勂さ蔫F皮盤,有大有小,厚度三寸左右),放入沸騰的鍋里,一分鐘的時間,涮鍋?zhàn)永锏拿嬷蹋笞冇?,三分鐘左右取出,放在一旁,又把老早備好的另一個涮鍋?zhàn)酉洛仯绱朔磸?fù)。
蕎粉則是一碗一碗,擺放整齊,一般一碗或半碗賣出,不像白涼粉一盆一盆地賣。
蕎粉又叫蕎珍子,蕎面做的涼粉,蕎珍子的深茶色及在碗托里的模樣,看起來就與白涼粉有些區(qū)別,白涼粉入口順滑,蕎粉反而比較硬,吃起來會有點(diǎn)淡淡的苦味,卻也有很多人格外青睞。
燕麥揉揉也好吃,每一口都柔韌彈牙。它的做法暗藏巧思,調(diào)料搭配也各有門道。盡管還是油潑辣子、油潑蒜泥、醋還有炒的韭菜段,讓揉揉具有不一樣的香辣滑爽。
還有辣條、牛筋面、米皮、搟面皮,都是辣口的甄選,也是很多食客的心頭愛。
“雜割”之香
一直以來,雜割是臨夏人最喜愛的傳統(tǒng)小吃之一,雜割有牛雜割和羊雜割之別,而在臨夏若說去吃雜割,便是專指牛雜割,羊雜割一般稱羊雜碎,二者吃法有別。聽喜歡吃牛雜割的人說,雖是一碗牛雜割,可是在吃法上也是有講究的。
如果在冬日,步入霧氣騰騰又熱鬧的雜割店,鍋里肉湯翻滾,香氣四溢。在店主人忙活的招呼聲里,落座等候一碗雜割,心情也是急切的。雜割雜割,便是要割的。雜割店老板割雜割的功夫也算是一道風(fēng)景線,他們的手藝都是經(jīng)年累月割雜割練出來的,握刀的手法嫻熟,飛快又利索,左一下右一下,割下的牛舌、腮肉、肚梁、牛蹄筋及心肝等,麻利裝碗。眼尖記性又好的老板,自然記得熟客的喜好,不用吩咐,也會多割點(diǎn)蹄筋或舌頭,總之盡可能地依照食客的要求喜好割放。無特別要求的,則依照慣常的分量,不多不少,碗內(nèi)放入雜割,再薄薄地割上一片油葫蘆,放在浮頭,舀湯澆之,而后撒蒜苗、香菜末,其動作干凈利索,一氣呵成。光是看著店家那行云流水的動作,就能讓人一個勁地咽口水,加之撲鼻的香味,還沒有吃,卻嘗了人間美味一般。
若留心觀察,一碗牛雜割放在眼前了,吃客通常先輕輕吹開綠綠的蒜苗和香菜末,一口湯吸溜著咽下,便舌底生津,唇齒留香,胃口大開,舒坦不在話下。很多食客喜歡在雜割里泡白餅或麻花,尤其是麻花必須要泡著吃,不化不散,有筋道,好吃是必然的。也有人喜歡一口餅子一口湯,怎么喜歡怎么吃。第一碗湯喝得差不多了,又添了一碗。吃的人酣暢淋漓,而一些候座的人則垂涎欲滴,滿眼心焦。
在臨夏人心中,雜割湯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牛雜割不同于清湯羊肉或羊肉泡饃,肉多,作為早餐,有點(diǎn)小奢侈,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臨夏人喜歡的牛雜割,近些年也漸漸被外地游客所青睞。
牛雜割還常被有些人當(dāng)作藥膳,比如拉肚子了,辣辣地喝一碗雜割湯,似乎比吃藥還管用;還有傷風(fēng)感冒者,也可以喝雜割湯出出汗,讓感冒自愈。
曾經(jīng),很多外地游客初到臨夏,面對雜割一臉茫然,近乎避而遠(yuǎn)之,可是嘗試之后,便贊不絕口。從不喜到喜歡,繼而有到了臨夏不吃一碗雜割便是遺憾的大轉(zhuǎn)變,讓牛雜割漸漸呈現(xiàn)出臨夏美食的獨(dú)特魅力。
“硬菜”之美
臨夏的“硬菜”硬氣,香氣彌漫,風(fēng)味萬千。
手抓羊肉是百吃不厭的“硬菜”,牛頭肉與牛蹄激情四射,有著粉墨登場的高調(diào)。
發(fā)子由于是羊肉與羊的各種內(nèi)臟做的,因?yàn)榫哂胁煌馁|(zhì)地,吃起來口感又不一樣;面腸擁有酥脆的表皮與綿軟的內(nèi)里,嚼勁十足、口齒生香。
蒜蓉羊頭曾經(jīng)火遍全網(wǎng),在臨夏也是一道傳統(tǒng)美食,能瞬間點(diǎn)燃味蕾欲望,光看著就讓人口水直流。戴上手套,自己動手或撕或舉著烤羊頭,肉實(shí)、腦軟、眼滑,吮吸骨髓的酣暢,濃郁的香加上一句“靈魂汁子澆給”,活脫脫賽過神仙。
臨夏地道的老雞湯也是一絕,味道鮮美,肉質(zhì)嫩滑爽口。食材源自農(nóng)家,新鮮,又不同于一般的鹽水雞,自有老味道在其間。檸檬雞爪也嶄露頭角,深受年輕人喜歡,吸引著年輕食客們駐足品嘗,為美食廣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小紅傘下宴席成品的暖鍋,還有在臨夏老一輩人心中都能喚起更深記憶的“河州八大碗”,也是“硬菜”。“河州八大碗”又叫“河州老八樣”,在臨夏歷史悠久。以前,只有在宴席上才能品嘗到,現(xiàn)在則成了平常的一道風(fēng)味美食。
小紅傘美食廣場從最初的300多戶攤主,一路發(fā)展到如今的800多戶,日均客流量近8萬,已然成為臨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美食廣場上,琳瑯滿目的河州美食悄悄地為游客打開春風(fēng)十里的臨夏美食路,在一片吆喝與贊美中,舌尖上的心跳也能帶您找到那縷悠遠(yuǎn)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