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5-16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辛欣
1925年,甘肅定西發(fā)現(xiàn)了一組新莽時期的度器和衡器,包括銅丈(出土時已折為兩截)、銅衡鉤、銅衡、三斤權、六斤權、九斤權、二鈞權和石權,共8件。
度量衡承載著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今年恰逢新莽權衡發(fā)現(xiàn)100周年,這組度量衡器以方寸之軀,承載千秋之重,見證了黃河文明的演進與發(fā)展,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新莽權衡”驚世再現(xiàn)
1925年,甘肅省定西縣(今定西市安定區(qū))稱鉤驛的村民秦恭在放牧時,發(fā)現(xiàn)關川河東岸被雨水沖刷出的溝崖下露出金屬硬物。隨后,他與兄長共挖掘出5個銅制圓環(huán)、1個銅鉤及3根銅條(其中兩根斷裂)。這些器物當作雜物堆放在家中,后經證實,這批銅器是王莽時期的標準衡器,后世稱為“莽權”,是極其重要的國寶級文物。這套國之重器自出土以來,顛沛流離,經歷了競購、轉賣、被盜、追回、爭歸等曲折經歷,最終銅衡桿、四鈞權(石權)、九斤權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銅丈、銅鉤、二鈞權、六斤權、三斤權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套新莽時期的度器和衡器,作為度量衡的標準器具,后世統(tǒng)稱為“王莽權衡”或“新莽權衡”,簡稱“莽權”。它們見證了我國古代計量科學的精妙與歷史的滄桑,也為我們研究古代度量衡體系及王莽時期計量革新的深遠影響提供了實物證據。
銅丈,長229.2厘米,寬4.7厘米,厚2.4厘米,重21.8公斤。上有銘文兩行,內容與銅衡桿上一致。出土時斷為兩截,因此銘文只余71字。
銅衡桿,長64.74厘米,寬1.6厘米,高3.3厘米,重2442克。形如橫梁,中部有鈕,推測標準器形應為等臂天平,一端懸掛權石,另一端固定銅鉤用以懸掛稱量物。桿身刻有銘文81字:
黃帝初祖,德幣于虞。虞帝始祖,德幣于新。歲在大梁,龍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據土德受,正號即真。改正建丑,長壽隆崇。同律度量衡,稽當前人。龍在己巳,歲次實沈。初班天下,萬國永遵。子子孫孫,亨(享)傳億年。
銅鉤,鉤寬、厚均為1.65厘米,外緣長26.2厘米,內緣長19.5厘米。鉤上端有孔,外徑4.5厘米,內徑1.55厘米。根據新莽衡器形制推測,銅鉤應是固定在衡桿一端的下緣用以吊掛稱量物。
二鈞權,外徑21.55厘米,內徑7.45厘米,高7.6厘米,重14774.5克。外側刻銘文“律二□,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根據史料記載推測,所缺銘文應為“鈞”。
四鈞權(石權),外徑28.05厘米,內徑9.6厘米,高8.2厘米,重29950克。外側刻銘文“律權石,重四鈞”和新莽詔書81字。
三斤權,外徑7.7厘米,內徑2.22厘米,高2.83厘米,重730.1克。外側刻銘文“律三斤,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
六斤權,外徑8.94厘米,內徑2.96厘米,高4.13厘米,重1446.1克。外側刻銘文“律六斤,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
九斤權,外徑10.42厘米,內徑3.34厘米,高6.5厘米,重2222.8克。外側刻銘文“律九斤,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
甘肅出土的其他度量衡文物
中國的計量制度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古代計量稱之為“度量衡”,是對長度、體積、重量計量的統(tǒng)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度量衡制度有所演變和發(fā)展。
度量衡的名稱,始于《虞書》“同律度量衡”。作為衡量物質的基本標準,度量衡的產生、發(fā)展和演變與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科技進步以及文化交流等緊密相連?!抖Y記正義》記載夏禹:“身為度,稱以出?!币匀梭w建立度量衡標準?!洞蟠鞫Y記·主言篇》:“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笨梢姡畛醯亩攘亢夤ぞ吆蜆藴?,大多是基于自然界中的物體或人體的部分等。然而,這種基于人體的度量方法缺乏精確性和統(tǒng)一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貿易的擴大,對標準化度量衡的需求也日益增長。
度量衡涵蓋了日常生活中用于測量物體長度、容量和重量的各類器具。具體來說,“度”指的是用于測量長度的工具,如尺子;“量”則是用于計算容積的器皿,例如量杯;“衡”則專注于測量物體的重量,如天平。這些工具和器皿共同構成了度量衡的完整體系。
甘肅秦安大地灣F901房屋遺址出土了一組比較特殊的陶器,主要有條形盤、四把深腹罐、漏斗形器蓋、帶把斜口器。條形盤,素面,器口兩端內斂,經測算容積約為264.3立方厘米;四把深腹罐,口大底小,口沿下有對稱的四個圓柱狀把手,測算容積約為26082.1立方厘米;兩件帶把斜口器,形似簸箕,造型與當?shù)剞r民現(xiàn)在用來挖面取糧的一種木制“抄子”相似,也被稱為“陶抄”。研究認為,這套特殊的陶器應是一種較為原始的量器,也是迄今所見最早的量器??梢?,度量衡制度在仰韶文化晚期,已在黃河流域出現(xiàn)。大地灣遺址出土的量器則展示了黃河流域古代先民在日常生活中對計量工具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為我們了解早期農業(yè)社會中的糧食存儲、分配以及經濟管理方式提供了實證。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促進經濟發(fā)展,推行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的政策,實現(xiàn)了度量衡的全國統(tǒng)一。為統(tǒng)一度量衡,秦朝建立了度量衡單位的法律制度,?制造、頒發(fā)法定的度量衡標準器。秦始皇與秦二世相繼向全國頒發(fā)了詔書,這篇詔書有的被鑿刻于權、量(權即砝碼,量即升、斗)上,有的直接澆鑄于權、量之上,還有的則是制成一片薄薄的“詔版”,頒發(fā)各地使用,這就是“秦詔版”。秦始皇詔版作為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度量衡政策的重要傳播媒介,不僅承載著法律文件的正式性,還兼具公告公示與警示基層官員及民眾的雙重功能,確保政令的有效傳達與實施。
甘肅秦安上袁家村秦墓出土的秦兩詔銅權,高7厘米,底徑5.2厘米。權體為空心鐘形。器表鑄成多道觚棱,觚棱之間的平面上陰刻詔文。字體為小篆,內容為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詔書和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詔書。
始皇詔七行四十字:“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二世元年詔九行六十字:“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檀嗽t。’故刻左,使毋疑?!?/p>
此墓中還出土了一件銅詔鐵權,高19厘米,底徑25厘米,重31.6千克。權為饅頭狀,上部有鼻形提梁。提梁一側鑲嵌銅詔版,上陰刻篆書40字,共6行,內容為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詔書。鐵權底部有因重量不足而加填的金屬,為校驗重量誤差而采取的增減措施。
慶陽市鎮(zhèn)原縣博物館收藏有1件秦始皇詔版,詔版為長方形,高10.8厘米,寬6.8厘米,厚0.3厘米,重150克。其上以秦篆陰刻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詔書,5行40字。
這些秦權和詔版的發(fā)現(xiàn),反映了秦朝加強中央集權、促進經濟文化交流、方便稅收征管、統(tǒng)一度量衡制度的實施情況。
兩漢之交,王莽為了鞏固政權,托古改制,命劉歆系統(tǒng)考訂前代制度,完成了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度量衡制度改革。改革成果經總結、歸納、整理成審度、嘉量、權衡的專著,產生了第一部關于度量衡的專著《漢書·律歷志》。并制作了一批標準器,被后世奉為圭臬。
蘭州市榆中縣博物館藏有一件新莽銅環(huán)權,此權為扁平形圓環(huán),直徑5厘米,孔徑2.3厘米,厚2.3厘米,重242克,表面陰刻銘文“律□斤,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通過對比以往出土的新莽銅環(huán)權的自重銘刻及其實際測量重量所得的一斤單位標準,經初步推測這是目前唯一一件銘文保存較為完整、清晰明確標示為一斤的新莽銅環(huán)權。
1982年慶陽市合水縣定鄉(xiāng)西莊村出土一件新莽詔版。詔版紫銅質地,長27.5厘米,寬25.3厘米,厚約0.7厘米。正面陰刻篆字9行,每行9字,共81字。該詔版記載了王莽托古定制、建立新朝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當時政府對社會秩序和經濟管理的重視,以及王莽試圖通過恢復古代的制度來展現(xiàn)其政權的正統(tǒng)性和合法性。
度量衡與黃河文明
農業(yè)是黃河流域社會經濟的基石。在黃河流域初期的農業(yè)發(fā)展中,如何精準估算土地范圍、預測作物產量等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些生產生活需求自然而然地催生了度量衡制度的雛形,促進了度量衡的初步形成與應用。在早期農耕文明里,度量衡不僅是日常生活中測量長短、容積和重量的基本手段,更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確保交易公平、推動各地區(qū)經濟往來不可或缺的角色。
從大地灣遺址的陶器量具到新莽詔版的發(fā)現(xiàn),這些古代度量衡文物為研究黃河文明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實證。這些文物不僅記錄了度量衡制度從簡單到復雜、從地方化到標準化的演變過程,也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政治體制的變遷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變化。
度量衡作為古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關鍵物質載體,見證了古代中國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以秦為例,在商鞅變法時期,秦國通過“平斗桶、權衡、丈尺”在國內推行度量衡的統(tǒng)一,加強了中央集權統(tǒng)治,為后來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推行了一系列標準化政策,其中包括統(tǒng)一度量衡。這一舉措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整合和文化的統(tǒng)一,為中華大一統(tǒng)格局的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安出土的秦兩詔銅權、鐵權和鎮(zhèn)原發(fā)現(xiàn)的秦始皇詔版銘文,都明確記載了秦始皇廿六年詔書的內容,形制嚴格遵守當時“衡權一錢重十二銖”的法定標準,是中央權力直接介入地方經濟活動以實現(xiàn)對度量衡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實物證據。
在陜西、河南、山西、山東等地也出土了類似的度量衡器物,如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兩詔銅橢量、高奴銅石權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收藏的秦銅權、河南博物院收藏的秦始皇廿六年詔書權、山東博物館收藏的秦詔陶量、煙臺市博物館收藏的秦嵌銅詔版鐵權及山西省左云縣威魯鄉(xiāng)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秦始皇廿六年銅詔鐵石權等。這些文物的出土都有力地證明了秦朝推行的統(tǒng)一的度量衡政策在黃河流域地區(qū)得到了有效的實施,也反映了當時中央政府對全國范圍內度量衡標準化的高度重視。
度量衡的統(tǒng)一,極大地降低了跨區(qū)域貿易往來的交易成本。在統(tǒng)一的度量衡標準下,商品交易中的度量差異得以消除,減少了因度量衡不一致而產生的交易糾紛和額外成本,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與交換,為黃河流域的經濟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度量衡的統(tǒng)一為區(qū)域經濟的協(xié)同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使得不同地區(qū)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更為緊密,在黃河流域經濟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甘肅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位于黃河上游,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黃河文明與絲路文化交匯的核心區(qū)域。這些度量衡文物不僅反映了黃河流域的技術革新和社會發(fā)展,也印證了度量衡制度在黃河文明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生動見證了黃河文明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作者單位:甘肅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