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3-07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關山古道現(xiàn)存遺跡
張家川圪垯川遺址彩陶
馬家塬遺址出土的串珠項飾
馬家塬墓地出土的M14-1號車復原圖
張家川秦家塬古道?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本文特約撰稿人?陳琳
古道,在隴原大地上蜿蜒于崇山峻嶺與長河大漠之間,見證了無數(shù)商旅軍民的艱辛跋涉和絲綢之路的繁榮與輝煌。它們不僅是連接地域的橋梁,更是文化傳承的紐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人文情懷。關山古道,即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自秦漢以來,關山古道馬不停蹄,人未斷流,絲綢、陶瓷、茶葉、戰(zhàn)馬從這里往來中西,官員、軍隊、商賈從此經過,古道沿途的古跡、碑刻、驛站,無一不是歷史的見證,有著深厚而獨特的意義和價值。
千年歲月的歷史長卷
關山,屬于甘陜寧交界處六盤山的南延部分,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古稱隴山、隴坻、隴坂。亦因漢唐宋等歷代王朝曾在今陜西隴縣固關至翻山向西的峽谷隘口設隴關(大震關)、安戎關、咸宜關等關防,故又稱關山。其大致南北向縱貫今甘肅平涼、天水以及陜西西部部分縣區(qū),最終在今寶雞和天水之間與東西橫亙的秦嶺相接。從長安西行越過關山即至隴右,該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交融、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區(qū)。因之,關山也可以被稱為中國古代西向最為重要的關隘屏障之一。
關山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中國古代西向的重要關隘屏障,而穿越關山的古道,更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關鍵脈絡。這些古道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文化傳播與民族融合的紐帶。
歷史上,從長安往西到甘肅境內,大致形成了南、北、中三條線路。從廣義角度來看,這三條古道可稱為關隴古道。
南線,自關中沿渭河河谷西進,經過寶雞穿越秦嶺到達天水。此條路距離最短,但臨水傍山、山高水險,不適合大規(guī)模行軍、商隊穿越。宋代吳家軍抗金時曾在此道駐軍屯守,其地現(xiàn)名吳砦。
北線,從關中出發(fā),大致沿涇河上游方向向西北而行,歷今陜西彬州、長武至今平涼境內,經今寧夏涇源、隆德間穿越隴山而入隴中。該路段較為平緩,但位置偏北偏遠,加上氣候、供給、民族沖突等因素的影響,不是早期關中到隴右道路的首選,但在漢代開拓經營河西之后,此道成為穿隴向西的重要通道,也是當今西蘭公路、西蘭高速的大致走向。
中線,即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張川縣)境內的關山古道。這一路線東連隴縣而入關中,西連隴右古城天水,路途較短且相對平緩,且渭河河谷物產相對富庶,是當時最為便捷的一條線路,而且西向直抵洮、岷,南下入川,北上入隴中、金城,因此開發(fā)最早,也是行人最多、最為繁忙的路線。本文所說的關山古道,主要是指這一條路線。其具體走向是:自關中出發(fā)沿古汧水(今千河)河谷向西北,經隴縣固關翻越關山到天水境內。在這一區(qū)域,又可細分為三條線路:南線,從隴縣咸宜關翻小老爺嶺,經驛里溝到今張川縣馬鹿鎮(zhèn)長寧驛,然后經今清水縣溫泉或秦亭到天水。此道從關中進入天水渭河谷地最近。中線,則是從固關翻老爺嶺至馬鹿鎮(zhèn),至閆家店、恭門鎮(zhèn)、龍山鎮(zhèn)到秦安,既可西向隴中,也可南下入天水、隴南。北線,從隴縣西固關里,翻越關山,進入張川縣秦家塬,再經河峪關驛到恭門鎮(zhèn)、張家川鎮(zhèn)。至此,可南下天水,北出張棉驛,經莊浪、靜寧西行。此道曾稱秦人走廊,是關山古道的一段干道。
關山古道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復雜的線路走向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它不僅見證了無數(shù)的行軍征伐、商貿往來,更承載著文化傳播與民族融合的使命。在歲月長河中,它雖歷經風雨,卻依舊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成為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探尋歷史文化的重要脈絡。
多維交織的重要作用
作為地理與文化的分界線,關山古道在軍事、經濟、文化三個維度上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進程。
陜西關中南峙秦嶺、東依黃河,北屏賀蘭山、陰山,而關山為其西部屏障,故而成為早期周、秦、漢、隋、唐等歷代王朝建都首選之地。而關山地區(qū)由此成為西向的交通要沖,也是兵家常爭之地、經營中亞區(qū)域的重要通道。古道早期經華夏族群東西來往探索,后來主要經過秦人自西周早期從東方西遷,在隴山左右長期開拓經營而成形。后來又經入關中、建秦國,數(shù)百年間頻繁往返于隴山左右而定形。其后歷代官方、民間也都重視整修維護,故而延續(xù)至近代。但從宋代以后,隨著海運的發(fā)展以及政治、經濟重心的東移,氣候、民族沖突等因素的影響,古道的交通功能逐漸北移萎縮,人們的關注度才有所降低。
但是,關山古道作為古代中央王朝經營西部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古代東西交往中長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秦始皇西巡,西漢張騫“鑿空”西域,漢武帝用兵拓河西四郡,東漢劉秀滅隗囂,三國諸葛亮北伐,唐玄奘西天取經,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漢唐之際大規(guī)模的開疆拓土、西向用兵及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杜甫、王維、岑參、高適等詩人赴邊入川,關山古道都是必經之地。宋、金大戰(zhàn),清代左宗棠西征,還有佛教東傳,都和古道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歷史的長河中,關山古道留下了眾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有古跡遺址、驛站場所、摩崖碑刻以及流傳下來的大量詩詞作品等。僅張家川一縣,迄今發(fā)現(xiàn)各個歷史階段的文化遺存就有114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四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九處,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三級文物上萬件。諸如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的馬家塬墓地,以獨特的形制、華麗的車輿、豪華的服飾以及一大批珍貴文物而著稱,充分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晚期西戎文化的獨特性和多元性,為探尋秦與戎的關系及西戎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還有圪垯川仰韶文化遺址、三國古戰(zhàn)場街亭遺址、東漢河峪摩崖石刻等歷史文化遺產,都是關山古道上一粒粒璀璨的明珠,共同見證著古道的輝煌燦爛。在張川縣與陜西隴縣之間長約二百里的路程中,老爺嶺段仍遺存有寬約三米、斷斷續(xù)續(xù)長約三公里的石鋪古道,至今保存較為完整。古道沿線的車轍壓痕、關隘舊址、古拙的石雕、殘破的條石和別具風韻的古鎮(zhèn)遺存依稀可見。
古代驛站數(shù)十里一置,關山一帶由東向西遍布著一處又一處關防驛站、烽火臺和商旅設施。至今,在張川縣境內有幾處驛站名已化為村鎮(zhèn)名,最具代表性的是張棉驛和長寧驛。張棉驛在張川縣北部,據史料載,西漢時期外交家張騫之子張綿曾在其驛任職,后人稱此為張棉驛(棉、綿同音)。長寧驛在張川縣馬鹿鎮(zhèn)。宋代,清水兵馬都監(jiān)魏成于其北山興建白起祠,祠內有《重修白起祠》石碑,同時為加強關隴防衛(wèi),還建有白起堡。至今在白起堡周圍還存有二十余座分別建于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古堡。在恭門鎮(zhèn)河峪村,存有甘肅省境內發(fā)現(xiàn)的早于成縣西狹頌的東漢摩崖石刻《河峪頌》,記載了東漢漢陽郡太守劉福善政親民及率領民眾整修關山古道、施惠于民的政績,與關山古道、隴右文化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也是研究秦漢史、古代交通史的重要佐證。
關山的險峻與穿越古道的艱辛,也催生了獨特的文化意象。從北朝民歌《隴頭歌辭》到唐代詩人岑參、王維的邊塞詩,關山成為“離別”與“鄉(xiāng)愁”的象征。早在《詩經·秦風》中,就記敘了關山一帶的風物。在之后的古代詩詞意象中,關山月、隴頭水、隴頭辭頻頻出現(xiàn),無數(shù)的文學藝術家以關山為題,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張衡在《四愁詩》中“欲往從之隴坂長”的感嘆,詩圣杜甫在《秦州雜詩二十首》開篇第一首即是“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愁”,其他如王勃的“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李白的“腸斷非關隴頭水”、王維的“隴頭明月迥臨關”、白居易的“隴水復何情”、陸游的“隴頭十月天雨霜,壯士夜挽綠沉槍”、曹雪芹的“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等,這些詩句或是詩人親臨的感嘆,或是詩人情感的寄托,至今讀來仍令人蕩氣回腸、感慨萬千,成為中國詩歌及文學藝術史上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
無可替代的多元價值
關山古道歷史悠久,作用重要,文化遺存豐富。
首先是歷史價值。關山古道對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促進政治穩(wěn)定、推動民族融合交流,加快經濟發(fā)展等曾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它留下的眾多遺跡,見證了前人保家衛(wèi)國、克關越嶺、不屈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奮斗精神。
其二是文化價值。在這條古道上,漢族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從未間斷,它見證了中原文化與西部少數(shù)民族及中亞文化的深度融合,留下了大量古鎮(zhèn)、古關、驛站遺址、摩崖碑刻以及壯麗詩篇,出土了舉世矚目的珍貴文物,留存了豐富的歷史故事和獨特的人文遺產,給未來的史學研究、文藝創(chuàng)作、文化傳承提供了廣闊空間。
其三是學術價值。關山古道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及地理、文化、交通、軍事、外交、商貿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是人們探尋絲綢之路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其四是生態(tài)價值。關山是甘陜寧交界地帶的重要天然林區(qū)和草場,為黃土高原區(qū)域提供了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對于當?shù)氐乃难h(huán)和水資源涵養(yǎng)至關重要,對周邊地區(qū)的林牧業(yè)發(fā)展和居民生活有直接影響。同時其豐富的植被為多種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對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
其五是經濟價值。古道沿途不但有大量的古跡文物,更以其秀麗純樸的風光著稱,林子、草甸、山谷、溪澗,形成了獨特的人文和自然相融合的景觀資源。依托古道特色,可以深度開發(fā)利用,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旅游品牌,促進全域經濟的多元化發(fā)展,為地方經濟增添活力。
關山古道,從先秦的蠻荒小徑到漢唐的帝國動脈,從絲路駝鈴的喧囂到現(xiàn)代的沉寂,其兩千多年的興衰史折射出中華文明的韌性、包容、發(fā)展與進步。今天,當我們重走這條古道時,不僅能觸摸到歷史的厚重,更能感受到跨越時空的文化共鳴——它不僅是地理的通道,更是精神的橋梁,連接著過去與未來、中國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