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4-21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的金飾片。
清水縣李崖遺址出土的夾砂褐陶鏟足鬲。
禮縣出土的秦公簋及其銘文拓片。
隴山?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張克復
秦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隴上崛起的一支強大的部族,初為附庸,后為諸侯,最終統(tǒng)一全國。甘肅是秦人的發(fā)祥之地和東進的后方基地。從商末嬴中潏西遷西垂起,到秦文公遷都關中的300年間,中潏、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幾、大駱、非子、秦侯、公伯、秦仲、莊公、襄公、文公14代秦人一直生活在今甘肅東部,篳路藍縷,艱苦創(chuàng)業(y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其中,從中潏到大駱7代,是秦人族群的形成階段。從非子到莊公5代,是秦人“邑秦”(今甘肅張家川、清水一帶)和秦文化的形成階段。第三階段是襄公、文公二代,秦人在隴上正式建立秦國,并遷都于汧、渭之會,此后又先后吞并諸戎,占領了整個渭水流域,勢力達到洮水之濱,并以此作為經(jīng)濟后盾,成就霸業(yè),統(tǒng)一天下。
秦人族群的形成
秦人的祖先是東夷少昊部落的玄鳥氏,起源于今山東嬴汶河一帶,嬴姓屬東夷的一支。
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湯滅夏,嬴姓祖先費昌,去夏,為商湯駕車,在鳴條打敗了夏桀。從商王太戊開始,嬴中衍之后,累世有功,輔佐商朝,嬴姓多有顯達,被商王封為諸侯。
周滅殷商后,有部分秦人遷徙到山西中部,另有部分在中衍之孫中潏率領下歸周,西遷到陜甘交界處的隴山東西,保衛(wèi)西垂。
周初,殷紂王之子武庚發(fā)動反周叛亂,已遷于今山西和仍在東方的嬴姓族人也參加了叛亂。叛亂被平定后,嬴姓貴族紛紛四處逃散。其中大駱一支西遷的嬴姓族人從趙城(山西洪洞縣北)遷于西犬丘(今甘肅禮縣東、西和北),與保西垂的中潏之后結合在一起,勢力漸大。嬴姓族人在西方的崛起,便由此始。
西犬丘一帶,地處西漢水上游,土地平曠,水草豐美,出產(chǎn)的井鹽有利于牲畜的生長,大駱的庶子非子善于養(yǎng)馬,便以養(yǎng)馬為業(yè)。“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yǎng)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周孝王(公元前891年—公元前886年)大加贊賞,遂分疆裂土使其為附庸,“使主馬于汧、渭之間”,將城邑建在秦,接續(xù)斷絕多年的宗廟祭祀,號曰“秦嬴”。秦人稱秦,由此始。秦邑,漢代稱“秦亭”,在今甘肅省清水、張家川一帶,是秦封邑之地。秦人便以渭水中游、西漢水上游為根據(jù)地,不斷發(fā)展壯大。
秦國正式建立
秦嬴非子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子公伯立,三年卒。子秦仲立,時間當在周厲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1年)。這時,周厲王無道,諸侯都背叛了周王室。西戎反,滅了西犬丘嬴姓大駱一族。秦仲奮起反抗,維持了西垂的基本穩(wěn)定。周宣王四年(公元前824年),秦仲被封為西垂大夫,帶兵征伐西戎,被西戎所殺。宣王又召其子不其等兄弟五人,予兵7000人,命征討西戎,取得了勝利。宣王連同秦仲封地及西犬丘的土地都賜給了不其,號西垂大夫,即秦莊公。這時西垂的政治中心已由秦邑遷到了西犬丘。現(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不其簋,其銘文記載了秦莊公破西戎的一次戰(zhàn)役。銘文說:嚴狁侵擾周的西方,周王命伯氏和不其抗擊,進追于西(今禮縣東),受到周王的賞賜,并命不其率領兵車繼續(xù)追擊。銘文表明,秦人在甘肅東南部已站穩(wěn)了腳跟,成為周王朝保衛(wèi)西部的屏障。
秦莊公卒,子代立,是為襄公。秦襄公二年(公元前776年),將政治中心遷到?jīng)F(今陜西隴縣)。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被犬戎殺于驪山之下,王畿盡為犬戎所據(jù)。周平王為避犬戎之難,將都城東徙雒邑(今河南洛陽市)。秦襄公因率兵救周,并護送平王東遷有功,被平王封為諸侯,賜以岐山(今陜西岐山縣)以西之地,并說秦若能趕走犬戎,岐、豐這片地方就歸秦所有。于是秦襄公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與其他諸侯一樣有了遣使通婚、建立宗廟(敬祀七代先祖)的資格。秦國正式出現(xiàn)于歷史舞臺。
秦國崛起于隴右
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襄公東向伐戎,戰(zhàn)死,文公立。秦文公三年(公元前763年),率兵東獵,沿渭水向東發(fā)展,一年后到達汧水與渭水交匯的地方,在這里新建了都邑。于是文公以此為根據(jù)地,向戎人發(fā)動進攻,戎敗走。文公便招納西周遺民,勢力逐漸到岐的地方。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再次伐戎,戎敗走,秦占有了岐以東的地方。文公不違平王當年的旨意,將岐以東的地方獻給了周王室。秦人正式擁有了今陜西扶風、岐山、鳳翔、千陽、隴縣、陳倉和甘肅天水市及其以西今禮縣、西和等大片土地,成為以后向東發(fā)展并統(tǒng)一六國最重要的后方基地。文公十五年,在陳倉(今寶雞)得雞血寶石,立陳寶祠。文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39年),在武都(今成縣)遇大特牛,立怒特祠,加上襄公時期在西垂宮建立的西畤,秦人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郊祀制度。同時,與諸侯等級相同的宮室建筑、車馬儀仗、道路標準等逐步完備。文公死后,歸葬西山(今甘肅禮縣)。
自襄公、文公立國之后,歷代秦公為鞏固和擴大勢力,走上了一條艱苦卓絕的奮斗道路。他們個個驍勇善戰(zhàn),身先士卒,禮賢下士,奮發(fā)圖強,逐步形成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諸侯國。
史載,秦自非子至文公陵廟皆在西垂。迄今,先后在天水甘谷縣毛家坪、天水麥積區(qū)董家坪、天水清水縣李崖和隴南禮縣大堡子山、圓頂山、西山坪、鸞亭山等地發(fā)現(xiàn)了70余處早期秦文化遺址。年代上起西周早期,下至秦朝,聚落、都邑、城市、墓葬、祭祀、禮制等遺址和車輛、樂器、各種金屬、陶器器具,立體展示了秦文化的多姿多彩,基本解讀了秦人在隴上興族、立國到統(tǒng)一天下的全程。其中在清水縣牛頭河區(qū)域發(fā)現(xiàn)34處周代秦文化遺址,規(guī)模最大的李崖遺址達百萬平方米,屬超大中心聚落,很可能就是贏非子建立“秦邑”的所在地。在西漢水上游禮縣發(fā)現(xiàn)39處秦人遺址。位于禮縣縣城西側西漢水北岸的西山遺址,包括城址、建筑和墓葬,面積達10萬平方米,極大可能就是秦人的早期都邑——西犬丘。縣城西北隅的鸞亭山祭天遺址,極可能就是秦襄公所建的“西畤”。至于大堡子山遺址和圓頂山遺址,則為秦人的西垂陵園。
秦寧公二年(公元前714年),秦將國都遷到了平陽(今陜西岐山縣西南)。秦憲公三年,滅蕩社(今陜西三原縣)。秦武公元年(公元前697年),伐彭戲氏,勢力擴至華山之下。秦國牢固地占有關中西部以后,回師再沿渭水西進開疆拓地。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討伐邽戎(今天水市區(qū))、冀戎(今甘谷縣),滅之。遂即建立了邽縣和冀縣,為甘肅也是中國置縣之始。
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時,秦國國力雄厚,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史載,穆公是一位招賢若渴的國君,他拔擢人才,不拘一格,不論身份。他的謀臣有許多為奴隸出身或流落之人。他的相國百里奚就是穆公夫人齊姜帶來的陪嫁奴隸,半道逃亡到楚國放牛、牧馬,當秦穆公聽到百里奚的才能后,設計用五張黑羊皮從楚國換了回來。百里奚被任命為相國后,為報穆公知遇之恩,介紹了他的朋友騫叔父子三人來到秦國,百里奚的兒子聽聞后,也投奔了秦國,這四人以后均成為秦國的大臣,建功卓著。另一位謀臣由余則是一位被勸降的義渠戎使臣。后來,秦穆公采納由余計謀,攻伐西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成為西戎的霸主。周天子看到西方邊患已除,大喜過望,派召公前來祝賀,并賜以金鼓。
進入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在今甘肅的勢力進一步擴展。秦厲公二十年(公元前457年),厲公曾率兵與綿諸戎交戰(zhàn)。秦厲公三十三年(公元前444年),秦伐義渠戎(今慶陽市寧縣一帶),俘虜義渠戎王。秦獻公即位后(公元前384年),兵臨渭首,滅掉狄戎(今臨洮縣)、獂戎(今武山縣、隴西縣東南),置獂道、狄道兩縣。整個渭河干流豐饒的土地被秦占有,勢力達到洮水之濱。
增強國力統(tǒng)一六國
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任用商鞅變法,國力雄強。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承認秦孝公為霸主。孝公二十年,諸侯齊賀。孝公命太子駟率戎狄92國朝覲周顯王。這92個戎狄國大部分在隴東、隴西,其中有名可考的就有住在枹罕(今臨夏縣雙城)的罕幵侯研。之后,又使公子少官率師大會諸侯于逢澤(今河南開封市東),共朝天子。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昭襄王“使司馬錯發(fā)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刂屏税褪袷雏}資源。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隴西郡(治狄道,即今甘肅臨洮縣)。同時,不斷攻伐涇水以北的義渠戎。至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昭襄王母宣太后誘殺義渠戎王于甘泉宮,起兵滅義渠戎,置北地郡(治義渠縣,今甘肅寧縣廟坪)。今甘肅黃河以東渭河、涇河、西漢水流域地盡歸秦,并集國力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南下。
秦國在隴右、隴東全面推行郡縣制。在前設邽縣、冀縣、獂道、狄道的基礎上,秦孝公“併諸小鄉(xiāng)聚,集為大縣”,增設縣、道一級政權。據(jù)現(xiàn)有資料可知,在隴西郡設有枹罕(今臨夏一帶)、西縣(今禮縣、西和一帶);在北地郡設有烏氏(今崆峒區(qū)一帶)、陰密(今靈臺一帶)、涇陽(今平?jīng)鑫鞅币粠В⒊牵ń袂f浪、華亭一帶)、義渠(今寧縣一帶)等縣。同時逐步制定、完善各項制度、律令,調整經(jīng)濟政策,大力發(fā)展農牧生產(chǎn),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增加國力,提高軍事能力。在禮縣等地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金銀飾片,其中有一輛青銅微型挽車,方形,無轅,四角有鳥且能扭動,設機關開合,每輪各有7根幅條,雖歷近3000年,車輪仍可轉動自如。出土的編鐘、鼎、簋、镈、壺、甗、盨、盉和金銀飾片,也都極為精巧,證明當時秦人已掌握了高超的金屬冶煉、鑄造技術和工藝。隨著秦穆公稱霸西戎,隴原廣闊的土地逐步開發(fā),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力。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實行“初稅畝”,征收實物田租。秦獻公廢除人殉制度。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實行土地私有,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耕織與軍功,完成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進一步提高了經(jīng)濟、軍事水平。
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秦國積極學習和吸取東方文化,提高文化素養(yǎng)。孔子的弟子中就有秦國的學子壤駟赤、秦祖、石作蜀,名列七十二賢人之中。壤駟赤專于禮制,被譽為“曾子之亞”;秦祖“身通六藝”;石作蜀隨孔子刪定史書。秦人在隴上很早已開始革新文字,字體開始由大篆向小篆和分書演變。禮縣出土的《秦公簋銘文》,乃用戳子翻印在模范上的鈐打樣式,被認為是活字印刷的鼻祖。襄公時期的《石鼓銘》書體明顯簡化,小篆和分書同時出現(xiàn)。到戰(zhàn)國秦惠文王的《詛楚石銘文》時,小篆已基本形成。隨著統(tǒng)一六國的步伐,秦人逐步推廣自己的文字,為后來統(tǒng)一文字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人在隴上的開發(fā)、經(jīng)營和社會變革,使隴右、隴東地區(qū)成為當時社會制度、經(jīng)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據(jù)史書記載,秦國境內“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力眾多,國力強盛。到戰(zhàn)國后期,隴右、隴東經(jīng)濟實力進一步大增,不僅支撐了境內長城工程的建設,而且作為東進的根據(jù)地,充分保障了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后勤供應。秦人在隴上崛起、建國、東出和統(tǒng)一全國的奮斗歷程中,形成了“務實創(chuàng)新的價值追求,開放包容的進取精神,尚武堅毅的民族性格,令行禁止的法治觀念,上下一心的團隊意識和始終如一的堅定信念”等文化特質和品格,對后來大一統(tǒng)國家的形成產(chǎn)生了開創(chuàng)性、奠基性的意義。
公元前246年,秦莊襄王卒后一年,子嬴政立,是為秦王。秦王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國滅掉韓國,此后利用10年時間滅掉其他5國,于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jù)的戰(zhàn)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譜寫了中國歷史輝煌的一頁,對中華文明作出了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