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9-25
- 來源:新甘肅客戶端

莫高窟第272窟 北涼 莫高窟最早出現(xiàn)的飛天群
一千多年前
恒河
山嵐日出,鐘聲破曉
我掠過菩提葉
從古印度一路東來
飛進敦煌石窟
在彩云香花間歡喜樂舞

▲莫高窟第437窟 北魏?
我頭上的束髻和寶冠
豐美圓潤的容顏與身形
是來自故鄉(xiāng)的記憶
而在敦煌
我與中華文明相遇
從此醞釀幻化中國風(fēng)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伎樂飛天?
大概一百多年后
新的潮流來了
我的肩帶裙裾
愈加層疊起伏
身姿也更清秀纖細
隨著衣袖的擺動
我在窟頂藻井搖曳旋舞
飄逸自如

▲莫高窟第397窟 隋 天花飛旋
隋代
崖壁上新開的
七十多個石窟里
都留下了我靈動多姿的身影
有時我和伙伴們組成龐大的歌陣
翻涌著躍動的火焰
有時我們是天庭的出行先導(dǎo)
鼓動起疾馳的飚風(fēng)

▲莫高窟第321窟 初唐 雙飛天?
唐代
我回首顧盼 舉臂揚花
飛進了一片通透純凈的湛藍
這抹稀有的藍
取自于河西走廊限定藍銅礦
更寄予了人類對萬里晴空的向往

▲莫高窟第320窟 盛唐 四身飛天 ?
這一時期
絲綢之路北、中、南三條路
“總湊敦煌”
多元文明在此交匯
西域藝術(shù)與東方審美
在我身上完美融合
畫師們以高超技藝點亮理想之境
僅憑筆下流暢交錯的線條
和匠心獨具的空間留白
就能完美勾勒出
我翱翔九天的曼妙與舒展

▲莫高窟158窟 唐 持瓔珞飛天
自此
正如李白所寫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我成為最具有持久生命力的
敦煌“頂流”

▲莫高窟第76窟 宋 飛天雙手持拍板演奏
之后的歲月
我伴石窟走過無數(shù)個日升月落
歷經(jīng)戰(zhàn)亂、偷盜、破壞
才終于來到今天
在新中國的陽光下
明珠拂塵 重現(xiàn)光彩

▲《偉大的祖國(第一組)敦煌壁畫》特種郵票 1952年發(fā)行
從上世紀50年代起
我從千年石窟飛上“國家名片”
在徑寸之間
搖曳長裙飄帶
煥發(fā)勃勃生機

▲《敦煌壁畫(第五組)》特種郵票 1994年發(fā)行
更令我驕傲的是
70余年間
敦煌,這座中國古代藝術(shù)的寶庫
先后被搬上數(shù)十余枚珍郵
當石窟、壁畫、彩塑與郵票同框
一個藝術(shù)鼎盛的繁盛世界引人入勝
真可謂是
方寸間 大敦煌

▲在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游客參觀莫高窟復(fù)制洞窟第276窟壁畫。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盛世修文
北京中軸線北延、燕山腳下
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
掩映在青山茂林之中
館內(nèi)的蘭臺洞庫頂部
我盡顯東方美學(xué)神韻

▲“愛達·魔都號”郵輪靠泊在青島郵輪母港碼頭。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從敦煌到海上
從首艘國產(chǎn)大型郵輪
“愛達·魔都號”
到國產(chǎn)第二艘大型郵輪
“愛達·花城號”
每一艘都由我為潔白的船身
點上朵朵天花
披上飄飄彩帶
祝福郵輪在新時代的
海上絲綢之路連接世界

▲拼版圖片 圖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wǎng)站(左)、央視新聞(右)
從上太空到“天宮”行
中國航天員身著“飛天”艙外航天服
巡天探宇
4年20次艙外活動
我就是航天員在太空中最信賴的伙伴
見證更多“宇宙級精彩”
溯源敦煌
1600多年的時光
270多個洞窟
4500多身姿態(tài)各異的我
幾乎窟窟皆存
每一個我都凝結(jié)著巧手匠心
見證著絲路上技藝與美的共鳴

▲2025年綜合提升新版《絲路花雨》精彩上演。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馮樂凱 丁凱
今天
呼嘯的鋼鐵長龍早已取代了駝鈴聲聲
當壁畫中的我由文創(chuàng)產(chǎn)品
“飛入尋常百姓家”
當《絲路花雨》的飛天舞姿
驚艷世界
“天衣飛揚 滿壁風(fēng)動”的傳說
還在繼續(xù)傳唱
古老文脈正在新時代煥發(fā)勃勃生機
奔涌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