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10-22
- 來源:每日甘肅網(wǎng)-甘肅日報
宋代獅鈕錞于見證涇川西王母文化活動
顧海麗
在平?jīng)鍪袥艽h博物館的展柜中,有一件宋代獅鈕錞于靜靜佇立……它雖歷經(jīng)近千年歲月侵蝕,青銅表面已染上時光的斑駁色澤,卻依然散發(fā)著獨特的歷史韻味。這件甘肅地區(qū)罕見的宋代祭祀樂器,為我們叩響了涇川西王母文化的古老回聲。
西王母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璀璨瑰寶之一,其文化源頭可追溯至遙遠的上古時期,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歲月流轉(zhuǎn)而傳承不絕。甘肅涇川,作為西王母文化公認的發(fā)祥地,境內(nèi)的王母宮始建于西漢,此后歷代均有修葺,其中又以宋代最為興盛,由此形成了延續(xù)千年的西王母文化,成為當?shù)匚幕瘋鹘y(tǒng)活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995年,在涇川王母宮山頂出土的宋代獅鈕錞于,為后人研究宋代涇川西王母文化活動的風貌以及當時樂器發(fā)展的脈絡(lu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佐證。
錞于,是我國古代軍隊中常用的銅制打擊樂器。其形制多為青銅質(zhì)地,呈圓筒狀,上大下小,頂部通常設(shè)有便于懸掛的鈕,常見的有環(huán)鈕、橋鈕,或是雕琢成虎形、馬形、龍形等動物造型,使用時以繩索懸掛在橫梁上敲擊即可發(fā)聲。隨著時代變遷,錞于的功能逐漸拓展,從軍中樂器演變?yōu)橹匾募漓霕菲?。由于頂部的鈕具有鮮明的辨識性,因此錞于通常以鈕的外形來命名。
涇川宋代獅鈕錞于的發(fā)現(xiàn)
這件宋代獅鈕錞于是在1995年重修涇川王母宮山頂?shù)膹R宇時,在施工現(xiàn)場無意間發(fā)現(xiàn),現(xiàn)藏于涇川縣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器物整體保存完好,為一件青銅樂器,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是甘肅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錞于。
該錞于通高99.8厘米,口徑48.6厘米,整體造型為平底葫蘆形,中空,下口平,圓肩出寬沿,束頸、鼓腹。頂上有獅紐,獅子昂首挺胸,雙耳豎立,粗眉凸目,雙唇緊閉,四肢粗壯有力,腦后螺飾,長尾后拖。造型生動寫實,線條流暢有力,既展現(xiàn)了宋代工匠精湛的技藝,也暗示了它在祭祀活動中不一般的地位。
這件獅紐錞于經(jīng)甘肅省文物局專家委員會鑒定為宋代,筆者從錞于的獅紐形象與宋代出土的獅子形象進行比對,獅子整體形象較為溫馴,肩膀與四肢處的羽翼卷曲向上,形象似簡化的火焰紋,羽翼的刻畫線條符合宋代獅子羽翼的變化規(guī)律,與宋代永昌陵南門石獅、永裕陵石獅等宋代石獅風格極為相似。
在漫長的冷兵器時代,擊鼓、吹角、鳴金、錞于等用于指揮軍隊進退。我國古代有“擊鼓鳴金”之說,擊鼓為部隊向前沖鋒,鳴金則為部隊向后撤退。《淮南子·兵略訓》有“兩軍相當,錞鼓相望”的記載?!秶Z·晉語五》:“戰(zhàn)以錞于,丁寧,儆其民也?!表f昭注:“錞于,形如碓頭,與鼓角相和?!边@些文獻資料向我們展示了錞于作為軍中樂器的使用情況。
錞于除作為軍事用途外,也常用于宴樂、祭祀?!吨芏Y正義》中有“金錞于亦以和樂”的記載??脊刨Y料顯示,錞于還和鼓、編鐘等樂器一起出土,說明錞于有配合奏樂的功能。云南晉寧石寨山漢墓出土的1件貯貝器上,有錞于和銅鼓敲擊的場面,錞于和銅鼓懸在雙柱架上,用于組合敲打使用。說明錞于常與鼓、編鐘等其他樂器配合,做祭祀、宴飲樂器使用。這件獅鈕錞于的形制與尺寸適合懸掛敲擊,器壁厚度均勻,用手敲擊時可發(fā)出渾厚悠長的聲響,適合在祭祀儀式中配合鼓樂使用,營造莊嚴肅穆的氛圍。
獅鈕錞于與涇川西王母文化活動
涇川西王母廟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承載著上千年的文化血脈及民俗基因。西王母神話的傳說至今還流傳于民間,涇川西王母文化活動從何時興起?除了傳說故事之外,還有一些文學經(jīng)典、碑刻文獻可供探究。唐代詩人李商隱《瑤池》詩云:“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鄙鷦用枋隽酥苣峦?、漢武帝拜謁西王母的故事?!妒酚洝ば倥袀鳌罚簼h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蕭關(guān),殺北地都尉印,虜人民畜產(chǎn)甚多,遂至彭陽。使奇兵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fā)車千乘,騎十萬,軍長安旁以備胡寇。文獻中有記載回中宮,而非“王母宮”或“王母祠”,所以并不能足夠說明涇川西王母文化活動興起的時間。直到宋代陶谷題撰的《重修回山王母宮頌并序》碑發(fā)現(xiàn)后,涇川王母宮有了最早的重修記錄,此碑也是涇川王母宮有記載的最早關(guān)鍵碑刻。碑文開宗明義引《禮記》“法施于人則祀之”,學者邢莉教授在《涇川西王母文化調(diào)查研究》第二章“涇川西王母宮的歷史淵源”對此有解讀,認為“宋代西王母祭祀已列入國家正祀之中”,碑文“位冠上宮,福流下土,則回中有王母之廟,非不經(jīng)也”,推測了回中王母宮的存在?!短藉居钣洝肥撬未鷻?quán)威的地理志書,其載:“西王母祠,周地圖記云,王母乘五色云降于漢武,其后帝巡郡國,望彩云以祠之,而五色屢見于此。《漢書》上之□□□,因立祠焉。每水旱,百姓禱祈,時有驗焉?!蔽墨I沒有“《漢書》上之□□□”,但此缺處卻是立西王母祠的原因,《漢書》上之“□□□”為有,待考。但可以確信的是宋代《太平寰宇記》對涇州之“西王母祠”有記載。從上述文獻分析,可推斷涇川至少在宋代已經(jīng)有了西王母祠的存在,同時再結(jié)合陶谷碑中的“法施于人則祀之”的記載,可以推測涇川至少在宋代已經(jīng)開始舉辦有關(guān)西王母文化的祭祀活動。
從獅鈕形象來看,自漢代絲綢之路開通,獅子被作為貢品送到中原地區(qū),獅子的形象就在中國人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獅子一直在傳統(tǒng)文化中被視為“百獸之王”,具有鎮(zhèn)邪驅(qū)祟、守護神靈的寓意。在漢代部分墓葬中出現(xiàn)的鎮(zhèn)墓獸形象,以較大貓科動物的頭部及鬃毛的出現(xiàn),代表獅子作為紋飾的裝飾已在中國出現(xiàn)并逐漸被人們接受,將獅子作為錞于的紐飾,符合西王母“萬神之母”的尊貴地位,也體現(xiàn)了祭祀活動中對神靈的敬畏之心。從功能意義來看,古代錞于的演奏用途及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杠桿擊打,一種是用手拍打。杠桿擊打用于軍事方面,戰(zhàn)爭時用作號令,用手拍打則是為歌舞伴奏?!赌淆R書·卷三十五·始興簡王鑒》載:“廣漢什邡民段祖以錞于獻鑒,古禮器也。高三尺六寸六分,圍二尺四寸,圓如筒,銅色黑如漆,甚薄。上有銅馬,以繩懸馬,令去地尺馀,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于下,以芒莖當心跪注錞于,以手振芒,則其聲如雷,清響良久乃絕。”說的是廣漢什邡人以錞于獻王,并簡單描述其形制,用手拍打,清響良久乃絕。錞于在祭祀活動中,用手拍打為祭祀歌舞伴奏,是一種可在祭祀活動中使用的青銅樂器。涇川出土的這件宋代獅紐錞于應為西王母文化活動中的重要樂器之一,配合鼓、鉦等樂器一起使用,懸掛于木架之上,用手拍打,發(fā)出渾厚的聲音。
空間上,這件宋獅鈕錞于出土于涇川王母宮山頂,剛好為宋代西王母祭祀活動的核心區(qū)域,其使用功能應與西王母祭祀活動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時間上,錞于的年代與西王母文化活動在宋代記載時間相吻合。這種時間與空間上的契合,使得這件宋獅鈕錞于成為研究宋代西王母文化活動的重要文物,是宋代涇川西王母文化活動的重要見證。
西王母文化活動的傳承
宋代奠定的西王母文化活動傳統(tǒng),在元明清三個時期的傳承發(fā)展中,逐漸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形態(tài),這一延續(xù)性能從歷史遺存中得到清晰印證。涇川現(xiàn)存的元《重修王母宮記》碑、明《重修王母宮記》碑、清《共成善果》冊以及民國時期《重修涇川王母宮正殿記》碑等珍貴史料,均明確記載了王母宮歷經(jīng)各代修葺的歷程,且這些修繕活動均由官方主導,這一細節(jié)說明西王母文化活動在當時并非單純的民間行為。
《涇州志》中收錄的曾士毅《謁王母宮》一詩,以“王母山上宮觀巍,雨中行徑草芳菲”的詩句,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生動畫面,雨中山間的小徑旁草木芬芳,而王母宮的宮觀在雨霧中更顯巍峨壯麗,直觀展現(xiàn)了當年王母宮的盛景。涇川縣博物館珍藏的清代《共成善果》冊中,詳細地描繪了王母宮山108座宮觀廟宇的全貌。那些鱗次櫛比的廟宇群,不僅是建筑藝術(shù)的體現(xiàn),更直接反映出清代涇川王母宮民眾云集的熱鬧場景。
近現(xiàn)代以來,即便歷經(jīng)多次社會變革的浪潮,涇川西王母文化活動的核心內(nèi)涵卻始終未變,依舊堅守著其文化根脈。自1992年王母宮啟動重新修繕工程以來,這一承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地標逐漸煥發(fā)新生。2008年,“西王母廟會信俗”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不僅是對其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可,更標志著這一傳統(tǒng)活動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承意義。
如今的涇川西王母文化活動,在傳承中展現(xiàn)出蓬勃的生命力。它既保留了宋代流傳至今的祭祀,讓古老的文化活動得以延續(xù);又巧妙融入了文化論壇、民俗展覽、商貿(mào)往來等現(xiàn)代元素,使這一傳統(tǒng)活動在當代社會中煥發(fā)出新的活力。這種傳統(tǒng)與當代的有機融合,不僅讓西王母文化在新時代得到了更好的傳播與弘揚,也使其成為連接歷史與現(xiàn)實的重要紐帶。
涇川縣博物館珍藏的宋代獅鈕錞于,是甘肅地區(qū)極為罕見的宋代祭祀樂器,更是宋代西王母文化活動留下的重要實物見證。從宋代至今,涇川西王母文化活動歷經(jīng)千年歲月洗禮而延綿不絕,其生生不息的傳承過程,深刻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強大的生命力與延續(xù)性。



